【编者按】当硝烟成为日常,饥饿取代炮火成为头条,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冲突正以最原始的方式撕裂人心。社交媒体上,从废墟中寻找亲人的麻木眼神,到瘦骨嶙峋的孩童攥着空罐头的身影,每一帧画面都在改写现代战争的定义。美国民众的同情天平首次向巴勒斯坦倾斜,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觉醒,更是数字时代战争叙事的革命。当以色列总理将社交媒体称为“最重要武器”,当TikTok成为青年一代的战争课堂,我们目睹的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是人类共情能力与信息茧房的终极较量。此刻,每部手机都成了战地记者,每个点赞都可能重塑历史。

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逃离空袭的影像,在坍塌建筑废墟中挖掘亲人的画面,以及面对城市残垣断壁的凝视,近两年来持续席卷美国人的社交媒体信息流。

但最近数月,随着加沙饥饿危机加剧,TikTok、Instagram和X平台上涌现出更多骨瘦如柴的儿童乞食觅水的视频,让战争的残酷细节赤裸裸呈现在世人眼前。

网络内容的演变与美国民众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同步共振。

《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大学本周民调显示,自1998年该调查启动以来,首次有更多美国民众选择站在巴勒斯坦而非以色列一边。

战争支持率的持续下滑主要源于民主党选民支持的急剧萎缩。虽然共和党选民仍大体支持以色列,但其支持度也出现小幅下滑。

互联网专家指出,尽管立场转变存在多重因素,但巴以冲突在网络社区引发的广泛讨论使社交媒体成为重要推手。

“以色列宣称的‘被迫进行防御性战争并尽力减少平民伤亡’的公共立场,正被每日新增的影像证据不断瓦解,”大西洋理事会数字法证研究实验室战略主任埃默森·布鲁金表示。

现代战争正日益在社交媒体上展开激战。

从乌克兰到缅甸再到苏丹,冲突地区的民众不断将现场记录上传至网络。

在加沙,由于连年冲突不断,相关影像资料持续传播的时间更为漫长。

这使得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都将社交媒体视为舆论战场。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跨境袭击造成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至少250人被劫持后,双方的网络对抗急剧升级。

以色列在网络上发起行动,通过伪造社交账号宣扬亲以立场,意图争取美国民主党议员支持。

哈马斯武装则发布10月7日袭击影像,并劫持人质社交账号散布恐慌。

10月7日事件后的最初数月,《纽约时报》民调显示美国舆论明显倾向以色列,47%民众支持以色列,仅20%支持巴勒斯坦。

此后,越来越多巴勒斯坦人通过Instagram和TikTok讲述战争亲历。加沙摄影记者持续发布空袭后的现场影像。

随着数十名记者在冲突中遇难及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加沙一手资料的采集与核实愈发困难。

但由巴勒斯坦摄影师组成的网络仍每日通过社交账号发布影像。

其中包含常驻加沙的摄影师维萨姆·纳萨尔,以及去年逃离加沙但仍通过亲友持续发布当地影像的莫塔兹·阿扎伊扎。两人在Instagram均拥有大量粉丝。

1月15日,纳萨尔和阿扎伊扎在Instagram悼念以新生儿摄影闻名的巴勒斯坦摄影师叶海亚·巴尔扎克。据其帖文称,巴尔扎克在加沙咖啡馆的空袭中遇难。

纳萨尔与阿扎伊扎未回应置评请求。

根据《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大学最新民调,Instagram和TikTok在美国年轻群体中极受欢迎,而该群体对追加对以经济或军事援助的反对声最为强烈。30岁以下选民中,近七成反对援助,且该态度跨越党派界限。

部分以色列及美国议员指控TikTok故意推送亲巴内容。该视频平台否认指控,强调保持中立并设有反犹内容管控机制。

布鲁金指出,以色列争取网络受众的努力成效不彰。

以色列政府似乎“完全放弃了说服策略”,转而通过打击加沙通讯设施来阻断巴勒斯坦社交媒体发声。

影响力行动、AI生成图像和可能推送片面内容的机器人账号,使公众对巴以冲突的认知判断更趋复杂。

“巴以冲突等议题的极化现象与社交媒体上零和思维、阴谋论的反复强化存在直接关联,”犹太公共事务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艾米·斯皮塔尼克表示。

上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纽约总领馆会见美国网络意见领袖时,将社交媒体平台称为以色列“争取美国支持的最重要武器”。

他同时指责非政府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向美国人蓄意传播反以及反犹信息,并强调TikTok是影响舆论的首要平台,X平台紧随其后。

内塔尼亚胡办公室未回应评论请求。

《纽约时报》与锡耶纳大学民调显示,34%美国民众总体同情以色列,35%倾向巴勒斯坦,31%表示不确定或持中立态度。

与10月7日事件后相比,多数美国选民如今反对向以色列追加经援和军援,立场发生重大逆转。30岁以下选民中,不同党派均有近七成反对此类援助。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希拉·弗伦克尔、史蒂文·李·迈尔斯

摄影:萨赫尔·阿尔戈拉、宾·关

©2025 纽约时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