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今日以克制的姿态纪念哈马斯主导袭击两周年——这场袭击引发了该国历时最长的战争。尽管终结冲突的新希望浮现,但人质仍遭囚禁,疲惫的军队持续增加着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人数,加沙地带的废墟仍在蔓延。
恰逢犹太收获节住棚节,这个全国性宗教节日使以色列大部分商家今日歇业。
政府将战争创伤首日的官方纪念活动推迟至10月16日,即High Holiday节期之后。
但这一历史节点始终无法回避。
在2023年10月7日大屠杀中受损最严重的加沙附近基布兹,人们举行静默集会,非正式悼念活动吸引了全国参与者。
许多以色列人说,那个十月的太阳至今未曾落下。
数万人聚集在特拉维夫中央公园参加主要纪念活动,这场由遇难者家属组织的感人仪式通过国家电视台及国内外数十个地点同步直播。
清晨,数百名以色列人来到特拉维夫中心的人质广场,在艺术装置与纪念物前为仍被囚禁者、10月7日遇难或在囚禁中丧生的公民静默沉思。
以色列相信约有20名生还人质与28具在囚禁中遇难者的遗体仍被扣押在加沙。
69岁的心理治疗师伊拉娜·雅哈夫坦言,10月7日撕裂了太多伤口,已无法顾及每个受难者。“无论你亲历现场,家人受害,或仅仅看过视频——都需要多年疗愈。”她说。
38岁的茨利尔·萨松与丈夫带着三名幼子从加沙东部的莱哈维姆驾车前来。“作为父母,带孩子来此铭记与祈祷很重要,”她哽咽道,“或许几天后人质就能自由——我们期盼着。”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当地日落后发表声明承认周年纪念:“嗜血的敌人重创我们,但未能摧毁我们。他们很快见识了以色列民族的磅礴力量。”
特拉维夫夜间仪式由捐款资助,以一分钟静默开场,包含祷告、诵读以及袭击幸存者、罹难者家属与以色列顶尖艺术家的表演。
组织者与参与者表示,由于当年导致情报失误的政府仍在执政,且拒绝承担责任或批准独立调查委员会,他们不愿将灾难记忆托付给政府。
在距加沙不足3公里的卡法阿扎基布兹——至少62名邻居遇难、19人被劫持的微型社区,数十居民于清晨6时29分以静默开启纪念。那正是哈马斯在周六早晨发射数千枚火箭弹,击穿以色列防空系统的时刻。
空袭掩护下,哈马斯主力部队突袭:数千袭击者越过隔离墙,涌入边境城镇与农业社区。他们在民居屠杀居民,在音乐节扫射青年,攻占军事基地。
总计约1200人遇害,多为平民,约250人被掳至加沙。这是以色列史上最血腥的一天,也是大屠杀后全球犹太人最致命的劫难。
震惊的以色列发动毁灭性军事反击。据加沙卫生部统计,逾6.7万巴勒斯坦人丧生,含平民与战斗人员。
轰炸致数万人伤残,数千建筑坍塌,大量基础设施与地貌化为瓦砾、弹片与沙尘。
战争迫使加沙民众陷入恶性循环:逃往所谓安全区,又因新一轮袭击再度流离。
八月,饥荒危机专家国际小组因粮食短缺与援助受阻,宣布加沙部分区域陷入饥荒。
在以色列,战争与内塔尼亚胡未能通过停火换回人质,加剧了社会分裂。许多民众指责他为维持右翼联盟与权力而延长战争,错失停火时机。
长期冲突迫使预备役军人多次超期服役,激化了对免兵役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的积怨。
以色列的战争行为引发广泛种族灭绝指控。以方否认并坚称军队保护巴勒斯坦平民,指责哈马斯利用医院、学校及人口密集区作战危及民众。
战争怒火在全球点燃反犹太主义浪潮:科罗拉多州支持人质游行中老妇遇害,华盛顿犹太博物馆外两名以使馆工作人员被杀,曼彻斯特 synagogue 两名礼拜者在赎罪日遇袭。
战争延长加剧以色列国际孤立。九月底十国首次承认巴勒斯坦国,便是明证。
哈马斯今日声明称10月7日袭击为“光荣突围”,发言人法乌齐·巴尔胡姆称此战“唤醒全球良知”支持巴勒斯坦事业。
但某些维度上,巴勒斯坦政治愿景比以往更渺茫。10月7日袭击使以色列政治右转,许多曾属和平阵营的自由派感到背叛,反对在边境建立巴勒斯坦国。
今日,加沙边境两侧战火似未停歇。尽管哈马斯力量削弱、军火耗尽,清晨七点后火箭警报仍在加沙北部边境社区内提夫哈阿萨拉鸣响,以军称有炮弹落入该区。
加沙代尔巴拉,凌晨一点与五点半后以色列战机轰鸣不绝。破晓时分,城东枪声骤起。
五次流离的加沙居民艾哈迈德·哈达德(51岁)坦言,祖辈讲述的“灾难日”流亡史不及当下惨烈。“这是最残酷无情的战争,仿佛历史重演,却更狰狞。”
回到以色列卡法阿扎基布兹,6点29分的静默被无人机嗡鸣、直升机盘旋与爆炸声撕裂。社区领袖锡安·雷格夫诵读改编犹太哀悼祷文,念及仍被扣押的“我们的加利和齐夫”兄弟时声音哽咽。
“有人说往事渐远,但对我而言却愈发清晰,”曾遭武装分子围困30小时的37岁女子尼赞·卡内尔彻夜无眠,“往事不断在脑海重映。”
几分钟车程外,数百以色列人聚集在超300人遇难的Nova音乐节旧址。遇难者照片如锐舞狂欢者般排列成行。
安纳特·马格内兹将遇难儿子阿米特(22岁)的遗照举至面前:“愿世界看清我们的遭遇,但如今全世界都与我们对立。”
罗马·福尔曼在继女达娜·彼得连科(23岁)与男友的合葬纪念碑前伫立:“感受与两年前毫无二致。我们照常工作生活,却总觉仍在10月7日。”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大卫·M·哈尔布芬格
摄影:大卫·古滕费尔德
©2025 纽约时报公司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