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无人机呼啸着跨越国境线,欧洲的天空正悄然筑起一道数字高墙。俄乌冲突的硝烟未散,俄罗斯无人机的频繁越境让欧盟东部边境陷入安全焦虑。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场以科技为盾牌的防御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无人机墙"计划应运而生。这并非实体长城,而是融合雷达、声学传感器与数据共享的智能防护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疾呼"立即行动",北约秘书长强调"性价比防御",但各成员国对资金分摊与落地时效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在美欧战略关系微妙的当下,这道横跨2000公里边境线的"电子长城",既是地缘政治的试金石,也是欧洲防务自主化的关键落子。

欧盟正在全力推进名为"无人机墙"的防御计划——这套沿集团东部边境部署的防护系统,旨在拦截来自俄罗斯的无人机侵袭。

由于计划尚处萌芽阶段,具体细节仍属机密。但面对近期俄罗斯无人机屡屡闯入欧洲领空的疯狂行径,官员们正争分夺秒加快进程。

今夜,当27个成员国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商讨贸易与防务时,这项战略构想将成为焦点议题。

关于这项计划,我们掌握了以下关键信息:

计划缘起何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上月的年度盟情咨文中,首次抛出包含无人机墙在内的"东部边境守望"计划。

这项提案带着迫在眉睫的紧迫感——就在演讲当日,俄罗斯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随后九月,罗马尼亚通报无人机越境,俄军战机更现身爱沙尼亚上空。

上周举行的启动会议聚集了俄罗斯邻国代表: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波兰、斯洛伐克、芬兰,以及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丹麦。

"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冯德莱恩昨日强调,"欧洲需要对俄罗斯的无人机越界作出强有力的一致回应,为此我们将提出构建无人机墙的紧急方案。"

何为无人机墙?

虽然多国已研发反无人机技术,但本次目标是建立联合防护盾,在无人机闯入欧盟或其盟友领空时实现精准侦测、追踪与拦截。

这道"墙"并非实体屏障,而是由无人机追踪系统组成的协同网络——可能运用雷达、信号干扰器、声学传感器等装备,并强化情报数据共享机制。

"我们必须守护欧洲天空,"正与欧盟协同推进此项目的北约秘书长马克·鲁特表示,"无人机墙计划正当其时。毕竟我们不能耗费百万欧元导弹去击落仅值数千美元的无人机。"

关于无人机墙的具体形态、资金筹措与建成时限仍在激烈讨论中。该项目将借鉴乌克兰的实战经验,乌方早已就此向欧洲盟友提供建议。

立陶宛国防与太空专员安德留斯·库比留斯在会后透露,欧洲官员正在细化方案,其中"尖端侦测技术"是当前首要任务,坦言"某些边境地带的侦测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无人机墙实则欧盟东部边境全域管控计划的重要组成,后续可能同步加强波罗的海与黑海海事安保,并构建实时太空监测体系以提升军事动态追踪能力。

欧洲为何迫切需求?

早在近期无人机事件前,欧洲已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俄罗斯正将GDP的7%投入军备并加速征兵,乌克兰战事僵持不下,加之美国对乌援助及北约承诺存在变数,使得2025年充满不确定性。

欧洲试图借此传递备战信号,但专家强调时机至关重要。前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直言:"我们等不起一年。"

然而部分欧洲领袖对快速建成高效联合系统持怀疑态度。德国防长皮斯托留斯提醒:"要管理预期,这并非三四年内能落地的方案。"

资金从何而来?

欧盟将主导项目融资,具体模式尚未明确。库比留斯宣称"将构建全面金融工具箱实现防护盾",波兰副总理则主张"欧盟应推出包含赠款补贴的全新方案,而非仅提供贷款"。

爱沙尼亚防长佩夫库尔比喻道:"东部边境国家如同欧洲前门,如今这扇门必须紧闭,且要关得严丝合缝。"

哥本哈根会议后,政治层面可行的支持力度将渐趋明朗。这场关乎欧洲天空安全的豪赌,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珍娜·斯米亚列克

©2025 纽约时报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