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家长无形中培养着“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他们乖巧懂事,却逐渐丧失自我。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贝基·肯尼迪的最新研究敲响警钟:那些为取悦父母而压抑需求的孩子,成年后更易陷入焦虑与空虚。这种现象在东亚文化中尤为值得警惕,当“听话”成为教育标杆,我们是否正在剥夺孩子建立独立人格的权利?本文通过三招破解法则,助您培养既懂得关爱他人,又能坚守自我的下一代。记住,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顺从的傀儡,而是唤醒蓬勃生长的灵魂。

乖巧的孩子看似省心。他们更愿意让父母系鞋带、涂防晒霜或乖乖吃蔬菜。

但哥伦比亚大学培养的心理学家、育儿播客《内在力量》主持人贝基·肯尼迪在9月18日的“快公司创新峰会2025”上警告:如果孩子仅为取悦父母而遵守规则,长大后更可能成为焦虑倦怠的成年人。

“我们小时候喜欢讨好型孩子……因为他们特别擅长察觉我们是否满意,并相应调整行为,”肯尼迪直言,“但长期来看,正是这些特质导致成年后的焦虑与空虚。”

肯尼迪强调,早期干预能帮助讨好型孩子赢得未来。要帮孩子建立自我认同,必须鼓励他们探索真实需求,让他们明白人生不该活成别人期待的傀儡。

“我们训练孩子——尤其是女孩——不断牺牲自我取悦他人,”她痛心道,“当他们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迷失自我、充满挫败感时,我们不该感到意外。”

专家指出,长期将他人的需求置于首位将引发连锁反应:成年后的讨好行为往往伴随冲突回避、情绪压抑和依赖外部认可,这些特质会阻碍深度关系建立、自我价值认同乃至职场发展。

肯尼迪在2023年4月的Ins视频中分享三大破局技巧:

1. 让孩子明白:愤怒时爱未消失 尝试这样说:“宝贝,我确实生气了,但即使生气我依然爱你”——这句魔法语言能建立安全感

2. 发现并鼓励孩子的独立选择当孩子坚持自我偏好时及时肯定:“你看到我常吃酸奶早餐,但仍坚持不喜欢酸奶而选择贝果——我超爱你这样保持真我的孩子!”

3. 推动自主决策——即使让人失望在培养分享习惯时平衡自我认同:“你可以多玩会儿卡车再给弟弟,让他开心不是你的责任”

肯尼迪补充道,孩子的学习始于模仿。若家长习惯自我牺牲、怯于表达需求或充满负面自我对话,孩子将复刻这些行为模式。

当然,让他人快乐本身无错,但绝不能以压抑自我为代价。自助作家海莉·马吉在2024年7月哈佛商业评论播客中建议:设立边界是避免 burnout 的关键。

当同事或家委会提出请求时,先评估自身任务量与精力值再回应。她犀利指出:“带着充沛精力平衡工作,而非隐忍怨怼,最终受益的是整个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