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AI浪潮以核爆级能量席卷全球,一场耗资8500亿美元的数字基建狂飙正在德州荒漠上演。OpenAI掌门人奥特曼站在炙热工地上宣告:这仅是开始!17座核电站级别的算力集群、1300万美国家庭的耗电量、全球AI基建半壁江山的投资——这些天文数字背后,是ChatGPT用户量18个月暴涨十倍的疯狂需求。科技巨头们正以史无前例的协同作战破解算力饥荒,从核聚变反应堆到下一代AI硬件,一场重塑人类文明的技术革命已按下快进键。但质疑声随之而来:这是颠覆未来的豪赌,还是资本狂欢的泡沫?让我们跟随CNBC记者深入风暴中心,揭开这场万亿赌局背后的真相。OpenAI斥资8500亿美元扩建算力,规模相当于17座核电站发电量,但CEO萨姆·奥特曼坦言:面对爆炸性需求,这个速度未来看仍将“慢如蜗牛”。奥特曼正与甲骨文、英伟达和软银联手推进巨型基建计划。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强调,巨头们正在合力缓解严重的算力短缺——这位曾带领Block上市的财务老将指出,当前算力缺口已大到难以想象。

德州阿比林电 — 萨姆·奥特曼站在一片滚烫的德州土地上,这种土地在干旱时会扬起沙尘暴,暴雨后又化作泥浆。他身后延展的轮廓,即将成为该州中西部巨大的数据中心综合体,这里常年狂风与酷热交织。

对这位OpenAI掌门人而言,这片土地正是揭幕“现代互联网时代最大基建推进计划”的绝佳舞台:与甲骨文、英伟达和软银联手打造的1700万千瓦算力集群。

48小时内,OpenAI官宣的投入规模相当于17座核电站或9个胡佛水坝。该计划所需电力足以支撑超1300万美国家庭用电。

即便对于这家创下私募融资纪录、估值飙至5000亿美元的巨头,如此规模仍令人瞠目。以单个站点约500亿美元计算,OpenAI项目总支出达8500亿美元,接近汇丰预测的全球2万亿美元AI基建浪潮的一半。

奥特曼理解外界担忧,但拒绝承认这是过度投资。“人们的焦虑我完全理解,这很自然,”他在阿比林首座超级数据中心工地上对CNBC表示,“我们的增速超越了我所知的所有企业。”

他强调建设狂潮是对需求爆发的回应——过去18个月ChatGPT使用量激增十倍。唯有超级计算设施网络才能释放AI全部潜能。“这就是交付AI的代价,”奥特曼说,“不同于以往技术革命或互联网版本,AI需要的基础设施量级惊人,眼下只是冰山一角。”

AI最大瓶颈并非资金或芯片,而是电力。奥特曼已投资核能公司,认为稳定集中的核能是少数能满足AI饥渴需求的能源。他主导聚变企业Helion Energy的5亿美元融资建造示范堆,并支持裂变公司Oklo通过其SPAC上市。

批评者警告泡沫风险:英伟达、甲骨文、博通和微软凭借与OpenAI的合作各增数千亿市值,而OpenAI仍在烧钱。英伟达与微软总市值已达81万亿美元,约占标普500的13.5%。

质疑者指出这种模式类似循环融资——OpenAI斥巨资依赖合作伙伴的项目,这些公司同时投资同一项目,再通过芯片销售和机房租赁收回资金。

但弗莱尔持不同观点:“整个生态正在协同应对历史性算力需求。”她指出科技大爆发始终需要这种大胆的基建协同。奥特曼补充道,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循环是技术革命的常态,“总会有人付出代价”。

“过度投资者会受伤,投资不足者也会因产能短缺受损。聪明人会过度兴奋,有人巨亏,有人暴富。但我坚信长期看,这项技术的社会价值将无比巨大。”

“需求永无止境”

OpenAI的合作伙伴正全力押注未来。甲骨文甚至为此重组领导层,将云基础设施负责人克莱·马古尔克和行业业务总裁迈克·西西利亚提升为CEO。“现在转型是因为甲骨文已做好成功准备,”马古尔克表示,“终端用户的需求永无止境……对技术的渴求近乎无限。”

英伟达既提供芯片也投入股权,包括新一代Vera Rubin加速器。阿比林设施由甲骨文租赁运营。“像甲骨文这样的伙伴正动用资产负债表打造惊人数据中心,”弗莱尔在现场访谈中解释,OpenAI将承担数据中心运营支出,英伟达投资则用于启动项目。

“但关键是,芯片部署后他们能获得回报。”曾带领Block和Nextdoor上市的弗莱尔指出股权、债务与运营支出的平衡艺术。当前开工的设施旨在明年释放新产能,但“真正的重点是2027-2029年的规划”。

谈及与微软的长期关系,弗莱尔称其仍是算力关键供应商,暗示更多合作即将公布但“尚未到全盘托出之时”。如今她经手的数字远超前两家上市公司,尽管投资者期待回报,奥特曼却称IPO“复杂难料”。

“终有一天我们会上市,”他对CNBC表示,“但公开市场季度压力可能阻碍长期投资。”他期待普通人能共享OpenAI成长红利,“如果大众想持股,这很棒”。

短期故事聚焦阿比林、新墨西哥州、俄亥俄州等地的芯片与数据中心投入。但OpenAI不止于基建——5月以64亿美元收购乔尼·艾夫的新创设备公司震惊业界。引入iPhone设计师绝非偶然,奥特曼在德州暗示将推出重塑日常人机交互的硬件。

“计算机首次真正具备‘理解与思考’能力,这创造了全新使用方式的契机。”他谨慎表示产品上市尚需时日,届时仅推出“小型设备家族”,但潜力“巨大值得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