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大众谈论央行如何调控经济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加息降息”。但藏在英国央行工具箱深处的,还有一个更隐蔽却威力惊人的金融核弹——量化宽松(QE)及其逆转版量化紧缩(QT)。这个看似高深的概念,实则与每个纳税人的钱包息息相关:英国央行通过“电子印钞”购买天量国债,又在紧缩周期低价抛售,导致巨额亏损最终由全民埋单。如今,QT策略已引发千亿英镑损失和长期国债利率飙升,甚至与“特拉斯危机”相互交织。这场隐秘的金融实验,究竟是拯救经济的必要手段,还是代价高昂的战略失误?

大多数人一想到英格兰银行及其调控经济的手段,第一反应往往是:利率。

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通过调整全国借贷成本来影响通胀,确实是该行成立三百多年以来的主要政策工具——央行档案中甚至存有自1694年成立以来的完整利率数据。

但如今若还将英格兰银行简单归结为“调利率的机构”,可就大错特错了。它不仅承担金融体系监管职责,更推行着一项对市场和国库影响深远的政策——只不过因其过于复杂,金融圈外少有人知晓。

那就是量化宽松(QE),以及近年更常被提及的逆转版本:量化紧缩(QT)。

还记得金融危机时期的QE吗?简单说,就是当利率降至零底线时,央行为了给经济“强行打肾上腺素”而祭出的非常规武器。

具体操作就是:凭空创造电子货币,大规模收购资产。目的有二:一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1930年代大萧条的核心教训就是货币短缺);二是压降金融市场实际利率——不只是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更包括政府发行的长期国债收益率。

于是央行印了数千亿英镑,疯狂扫货。理论上这些钱能买任何资产:股票、债券、房产…我曾算过,当时央行的购债规模足够买下苏格兰所有住宅!

但央行最终选择了国债——官方解释是(2009年时)国债流动性最强。这带来两个深远影响:第一,QE从始至终都是大众难以理解的“金融黑科技”,交易悄然发生在市场暗处,只有出售国债的银行和基金机构经手真金白银;第二,我们如今正在吞下第二个苦果。

十五年过去,英格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堆积了8950亿英镑的国债——这些是金融危机、脱欧公投和疫情期间多轮QE的结果。其中部分债券购入价极低,但疫情期间买入的则价格畸高(换言之,收益率极低)。

三年前央行启动QT,开始抛售这些国债。问题在于:高价买入的债券,如今只能低价出手。单笔交易亏损幅度有时惊人到离谱。

例如2061年到期的国债:当初买入价每份101英镑,如今卖出价仅28英镑——暴亏73%!

整体算来,QT逆转政策导致的亏损高达数百亿英镑。做个对比:100亿英镑相当于所得税税率提高1便士,而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正在应对的预算“黑洞”也不过200亿英镑。

但根据预算责任办公室测算:英格兰银行QT计划的总亏损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340亿英镑!

需要说明:并非所有亏损都已兑现。但未来数十年间,这些天量损失都将由英国纳税人承担。

央行辩解称:面对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此举是为挽救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单纯盯着财政损失是短视的——若不干预,英国将陷入更可怕的衰退和失业潮。

但哥伦比亚Threadneedle投资公司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马洪等人提出尖锐质疑:央行抛售策略实在太冒进!完全可以放缓出售节奏,当初购买时也不该过度集中于对利率敏感的单一资产(国债)。

对比更显讽刺:美联储和欧央行都选择暂不主动出售QE债券——巧合的是,它们的亏损远小于英国央行。(尽管精确计算极为复杂)

QT还引发连锁反应:大规模抛售长期国债会推高其收益率——这正好解释了为何英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飙升至全球高位。

更微妙的是:英国国债收益率开始暴冲的时间点,恰与利兹·特拉斯推出迷你预算案的时刻完全重合!到底特拉斯和央行谁该背锅?根本算不清这笔糊涂账。

无论如何,核心问题已浮出水面:这项晦涩的技术性政策,可能已造成灾难性后果。而央行今日的决定更值得玩味——它悄然放缓抛债速度,并减少长期债券(如30年期)的出售比例,这相当于默认原计划失败且必须调整路线。

但调整力度远低于市场预期。未来数月,质疑“QT战略是否代价高昂的致命错误”的声浪,只会越来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