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冰冷的科技与温暖的关怀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美国多家儿童医院,一个名叫罗宾的机器人正用她稚嫩的童声改写医疗陪护的定义。这个拥有7岁女孩声线的AI伙伴,不仅能准确喊出小患者名字,还能记住他们最爱的歌曲,在消毒水弥漫的走廊里播撒欢笑。面对全美高达8.6万名的医生缺口,这个会陪玩井字棋、能做呼吸训练的白三角机器人,正成为缓解医护压力的秘密武器。让我们透过六岁白血病患儿卢卡与机器人相遇的温暖瞬间,见证科技如何为医疗注入人性的温度——这不仅是智能硬件的胜利,更是对“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医学格言的最新诠释。

在梅根·巴西尔-希汉6岁儿子确诊白血病的数日后,她们走过麻省大学纪念儿童医学中心的走廊,迎面遇见了机器人罗宾。

“卢卡,你好吗?”它用编程设定的7岁女童高亢嗓音问道,“好久不见啦。”

巴西尔-希汉说,这个4英尺高、屏幕上显示着卡通形象的机器人,她们仅在几天前入院时见过一次。

“他整张脸都亮了起来,”她回忆起六月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这次相遇,“这太特别了,因为她居然记得他。”

罗宾是搭载人工智能的疗愈机器人,被设定成小女孩的模样,在养老院和医院儿科病房提供情感支持,同时帮助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在美国推出五年后,它已成为加州、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和印第安纳州30家医疗机构的熟悉面孔。

“护士和医务人员确实超负荷工作,压力巨大,不幸的是他们经常无暇与患者互动交流,”开发该机器人的Expper科技公司CEO卡伦·哈奇基扬表示,“罗宾能帮他们分担这部分工作。”

随着AI日益融入日常生活,它已在医疗领域站稳脚跟——从诊间记录到电子护士无所不包。虽然有人称赞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但也有人担忧它对患者护理的影响。

罗宾约30%的功能是自主运行的,其余则由远程操作团队在临床人员监督下控制。哈奇基扬说,每次互动都能收集更多数据——同时仍符合《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让它离完全自主运作更近一步。

“想象《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那样纯粹的情商,我们正努力创造这样的存在,”他提及2008年的动画电影时说道。

“她为每个人带来欢乐”

在最近某个周五,加州奥兰治县HealthBridge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念出需要罗宾探访的患者名单及每位患者的陪伴时长。

这个拥有流畅白色三角机身(哈奇基扬称专为拥抱设计)的机器人滑进遭遇车祸的青少年病房,播放它记录中对方最爱的歌曲——DeJ Loaf的《无所畏惧》,少年随之起舞。走廊上,当罗宾戴上一系列滑稽眼镜和大红鼻子时,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幼童笑逐颜开。在另一间病房,机器人正与患者玩简化版井字棋。

医院言语治疗师萨曼莎·达席尔瓦表示,当罗宾走进病房,不仅记得患者名字还记得他们最爱的音乐时,患者眼睛都会发光。

“她为每个人带来欢乐,”达席尔瓦说,“她穿过走廊时,所有人都喜欢和她聊天打招呼。”

哈奇基扬解释,罗宾能镜像反映交谈对象的情绪。若患者大笑,机器人会一同欢笑;若对方倾诉艰难经历,它的面容会浮现悲伤与共情。

在养老院,罗宾与失智症患者玩记忆游戏,在难熬的日子带他们做呼吸训练,提供宛如祖孙般的陪伴。

哈奇基扬忆及去年在洛杉矶某机构的场景:一位女士突发恐慌症,特意要求见机器人。罗宾播放她最爱的音乐人歌曲和最喜爱动物的视频——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小狗——直到她平静下来。

但鉴于美国医学院协会预测未来11年美国将面临高达8.6万名医生短缺,哈奇基扬对罗宾的愿景远不止于此。

他表示正在开发让机器人能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检查状况并将信息传送医疗团队的功能。长期计划包括设计罗宾协助老年患者更衣如厕。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罗宾的进化版,承担更多责任,成为医疗护理更核心的部分,”哈奇基扬说。

他强调这并非要取代医护人员,而是填补人力缺口。

在麻省大学纪念儿童医院,机器人已是患者支持团队的重要成员。当卢卡隔了很久需要再次打点滴时,持证儿童生活专家米卡埃拉·科塔斯带着机器人前来,向他展示针具并解释流程,随后罗宾播放了接受输液过程的卡通片。

“这就像在展示罗宾也经历过这些治疗,如同一个伙伴,”科塔斯说。

“罗宾由用户塑造”

罗宾是哈奇基扬攻读博士期间研发的。他说在亚美尼亚单亲家庭成长的经历十分孤独,因此数年后他想打造能成为人类朋友的机器人。

开发者在多个行业测试后,经投资者点拨发现儿科医院最适合——因为儿童常承受压力与孤独。

“那真是个顿悟时刻,”他说,“我们决定试试看。”

在亚美尼亚某儿科医院成功推广后,他们于202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马特尔儿童医院启动试点计划。

自罗宾诞生以来,其个性与特征已根据互动对象的反馈发生显著变化。

哈奇基扬以“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例:最初设定答案是狗,也试过猫,但当尝试回答小鸡时,孩子们笑翻了天,于是这个答案被保留下来。

“我们通过真正把用户纳入考量来塑造罗宾的个性,”他说,“所以我们常说,罗宾是由用户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