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觉醒”这个表述最初是非裔美国人的自我宣言。
过去十年间,某些共和党人——乃至部分民主党人——将其异化为针对“政治正确”人群的贬称,正如“政治正确”这个术语本身在普及过程中逐渐污名化。
“觉醒”频频引爆文化政治风暴。特朗普就任总统八个月时扬言审查史密森学会的“觉醒”内容,指责其“终日讨论国家何等不堪、奴隶制何等罪恶”。今年初德州州长阿博特在州情咨文中宣告要将“觉醒议程”——包括“觉醒性别意识形态”——逐出大学及K12校园。
周二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宣布终结军队中的“觉醒”文化,直言军力已被政治正确束缚。他剑指多元化政策、跨性别士兵、环保条例及其他纪律规范。
白宫发言人休斯顿在声明中强调:“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不再觉醒。‘觉醒’代表撕裂社会、危害国家的极端意识形态。”
“觉醒”的源流与语义演变轨迹如下:
数十年前,“觉醒意识”作为非裔文化俚语诞生,意指对种族主义、社会不公、特权阶层及白人至上主义暴力的清醒认知。
历史学者追溯至1923年牙买加黑人民族主义者加维的演讲集。他在《觉醒吧埃塞俄比亚!觉醒吧非洲!》中疾呼。193年蓝调歌手铅肚皮在《斯科茨伯勒男孩》中再度引用,歌词根据四名黑人青年被全白人陪审团错判强奸的真实案件创作,警示黑人听众“保持觉醒,睁大双眼”。
伊利诺伊大学荣誉教授麦克沃特指出,“觉醒”意味着在延续数百年的黑人苦难后终于获得话语权。
1962年小说家凯利在《纽约时报》发表《若你觉醒,自会领悟》,其遗属认为这个词源自哈莱姆社区的日常对话。研究凯利的文化记者沃森证实了这点。
21世纪,创作歌手巴杜被公认复兴了“觉醒”。她在2008年专辑《新美利坚》中反复吟唱“我保持觉醒”,这个表述来自合作制作人马尔卓,而马尔卓是从萨克斯手本杰明处习得。
2014年弗格森事件中手无寸铁的黑人少年布朗遭白人警察枪杀,使“觉醒”成为“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精神火炬。
当运动获得跨种族声援,“觉醒”亦成为白人自由派展示同盟身份的标签。
2010年代,随着黑人历史课程改革讨论激化,“觉醒”遭遇反弹。反对者指责学校引入“批判性种族理论”是为灌输白人负罪感。
2022年佛罗里达州长德桑蒂斯签署《反W.O.K.E.法案》将争议推向高潮,该法案禁止涉及种族性别的教学与商业实践(后因违宪被联邦法官叫停)。
伊利诺伊黑人共和党联盟前主席皮尔森直言“觉醒”已是空洞口号。他批评自称“觉醒”与多元平等倡导者的民主党政客并未切实改善黑人生存境况,而反对“觉醒主义”者动辄被贴上“种族主义者”“恐同者”“偏执狂”的标签。
即便在自由派非裔群体中,关于“觉醒”利弊的辩论仍在持续。
沃森观察到“觉醒”已淡出黑人日常用语,若在社交圈中听闻,多半带着戏谑意味。
部分进步人士正试图重夺话语权。奥斯卡影后福登在演员工会终身成就奖颁奖礼上面对满堂巨星宣言:“共情不是软弱或觉醒——顺便说句,觉醒不过意味着你在乎他人。”
2018年创办公平战略咨询公司的霍奇斯将企业命名为“觉醒教练”,为职场互动、招聘实践等提供指导,关注从有色人种到哺乳母亲等各类群体的包容性。
对于“觉醒”与多元平等被污名化的现状,她淡然处之:“这个词的核心始终是保持清醒认知,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淬炼更敏锐的情感智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