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导弹划破多哈夜空,以色列用精准斩首行动再次震惊世界。这个自诩为“中东之鹰”的国家,正以令人瞠目的方式改写地区规则。从加沙废墟到黎巴嫩边境,从联合国空荡的议席到国际法庭的被告席,以色列在军事胜利与道德沦丧的钢丝上危险行走。本文深度剖析这个陷入“永恒战争”循环的国度——当胜利不再带来和平,当孤立成为常态,当整个民族在复仇与生存间迷失,或许真正需要拯救的,正是举着利剑的执剑人自己。这场持续的血色轮回,终将在历史审判台前迎来属于它的答案。

9月9日以色列在卡塔尔多哈袭击哈马斯领导人后,一位不愿具名的以色列官员向Axios透露,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然沉醉于“扮演地区恶霸的角色,以至于无人能预料他的下一步行动”。

诚然,过去两年间以色列既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情报能力,也显露出在该地区任何角落发动袭击的意愿——包括卡塔尔这类非敌对国家,这个正在扮演调解人角色、同时恰巧是其最大庇护国盟友的国度。

更甚的是,它愿意在旨在结束加沙战争并接回以色列人质的谈判期间采取如此行动。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以来,以色列表面上一直专注于重建其地区安全,既通过重构建威慑对手的能力并瓦解其军事力量,也甘愿陷入永久战争状态——这种态势已然改变了以色列社会与中东权力格局。

以色列始终肆无忌惮、难以预测,直至近期提出停火协议前几乎无人能挡。

在多数领域,它持续动用武力而未开展任何有效外交。

最显著的例证当属以色列对加沙的摧毁——正如某些内阁成员公开宣称的那样——这片土地已基本不再适宜居住。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提出的终战方案(本质上并非和平计划,而是对哈马斯的最后通牒),或许能为终结加沙的流血与毁灭带来转机,使人质获释,给予当地所有人疗愈创伤的机会。

但方案的成功有赖于长期政治斡旋与美国对以哈双方的持续施压。

内塔尼亚胡将特朗普计划视为胜利。然而该国获得的安全收益既脆弱又充满争议,其国际孤立可能加剧。改变以色列的好战本性并非这道方程式中的必选项。

所有这一切都应当引起以色列人的警觉。

即便战争结束,这个集体社会也需对经年累月的大规模杀戮与流离进行深刻反思。

巴勒斯坦人迫切需要终结这场战争。以色列人同样如此。

以色列安全教条的缺陷日益凸显。正是在多哈的失败袭击——直击海湾地区心脏地带,此处以色列本可受《亚伯拉罕协议》护盾庇护——最终事与愿违,促使各方协同向内塔尼亚胡施压,要求其接受特朗普的终战要求。

内塔尼亚胡联盟近期对加沙城的推进不仅违背部分以军将领及多数民众意愿,更助推全球形成共识: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已构成种族灭绝。

上月联合国会场上,当西方主要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内塔尼亚胡面对满场空座发表演讲——这种外交孤立使以色列愈发像作茧自缚的非理性角色,而非其渴望成为的地区霸主。

以色列战略虽取得某些战术胜利:

在加沙,以军重创哈马斯军事力量;在黎巴嫩的作战对真主党造成决定性打击,并(几乎可以确定非本意地)促成另一个对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倒台。

尽管以色列对伊朗的12日战争未必达成消除德黑兰核计划与实质性削弱政权的目标,但确实削弱了伊朗攻防能力,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以美两国敢于深入伊朗境内打击的决心。

然而每个案例中,以色列都未乘胜追求和平解决方案,反而在战争道路上变本加厉——即便这违背其自身利益。

正如美国特使汤姆·巴拉克近期指出,当“以色列无差别攻击所有人”时,真主党“毫无”放弃剩余军火库的动机。

今年初美国斡旋的加沙停火生效时,以色列本可趁此良机接回人质并改善地区安全格局。

相反,它破坏停火协议,导致加沙巴勒斯坦人陷入大规模饥荒。

在叙利亚,阿萨德倒台后以色列发动空袭,瘫痪该国军事能力并摧毁疑似化学武器据点。

以军在该国境内设立阵地,阻止新政府控制德鲁兹地区。

即便这些是为保障以色列安全的临时行动,也无法解释为何在以叙即将达成安全协议之际,国防部长卡茨竟在社交媒体发布其与士兵在侵占区的合影,配文“绝不撤离赫尔蒙山”,公然嘲弄对手。

通常胜利可被视为终点,或至少无需后续行动的决定性成果。

但在以色列,赢似乎只意味着更多轮战事。以色列不是胜利者,而是永恒的战斗者。

上月内塔尼亚胡发表所谓“超级斯巴达”演说,将国家比作古希腊城邦,承认以色列日益孤立,经济军事必须更加自力更生。

这并非口误:正如他让国民适应持续战争,他也在努力将国家孤立常态化。

“内塔尼亚胡唯一策略是政治生存,为掌权不择手段;以色列的永久战争实为自大狂表现”已成为以色列政治公理。但这并非全貌。

尽管多数以色列民众与军方数月来呼吁终战,但若无自愿配合的军队、媒体与社会(包括数万执行命令的预备役人员),过去两年的所有行动都不可能实施。

不仅许多以色列人对驱逐加沙巴勒斯坦人毫无异议,或反对巴勒斯坦自决与两国方案。核心在于,许多人(无论出于信念、恐惧或对权贵顺从)似乎相信安全之道在于维持霸权,碾碎一切阻碍。

特朗普尽管夸夸其谈且自私,仍试图改变这个等式。

在新和谈宣布前,日益增强的外交经济文化压力既未影响以色列政策,也未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实质影响——尽管以军声称在持续空袭中转向防御态势。

与此同时,虽迟来已久,停火或许能缓解国际社会要求以色列改变对巴勒斯坦整体政策的压力。

眼下即便加沙停火,以色列仍将占领加沙、西岸和东耶路撒冷部分领土,在黎巴嫩和叙利亚保持军事存在——这还不包括已吞并的戈兰高地。

唯有当周遭所有人而非单一国家感受到安全时,以色列人方能获得真正安宁。

——迈拉夫·宗珍是《纽约时报》特约评论员,国际危机组织以色列高级分析师。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

作者:迈拉夫·宗珍

摄影:阿维沙格·沙尔-亚舒夫、阿拉什·卡莫希

©2025 纽约时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