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量子世界的诡异特性撞上现实科技,一场颠覆未来的科学革命正悄然开启!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对"量子隧穿"现象的突破性研究,刚刚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这项看似高深莫测的基础研究,实则早已渗透进你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智能手机的迅捷通信到医疗影像的精准诊断,甚至未来超级计算机的雏形,都离不开这项奠基性工作。在微观粒子既能穿墙而过又同时处于多重状态的量子世界里,科学家们成功架起了通往宏观应用的桥梁。让我们跟随获奖者的惊喜瞬间,一同探寻这个既神秘又触手可及的量子宇宙,见证科学如何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作者:科斯佳·马年科夫、塞斯·博伦斯坦、迈克·科德尔,美联社

斯德哥尔摩(美联社)——美国高校三位科学家10日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关于亚原子量子隧穿的研究,不仅为更优质手机和更快计算机奠定基础,更让核磁共振仪器实现超高精度测量成为可能。

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和约翰·马丁尼斯的突破性工作,将亚原子世界那些看似矛盾的特性——光可同时呈现波与粒子形态、开关能处于既开又关的叠加状态、原子成分能穿越不可逾越的屏障——成功带入人类可操控的尺度。他们的发现已开始应用于前沿科技,或将开辟超强算力计算机的全新赛道。

美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巴格尔指出,这项获奖于1980年代中期的研究捕捉到"量子力学的诡异特性",揭示了微观相互作用如何转化为宏观世界的实际应用。在量子力学飞速发展的领域中,这些实验堪称关键基石。

研究团队领军者克拉克在手机通话中坦言:"手机能正常运作的深层原因之一,正是基于所有这些研究。"

《今日物理》主编理查德·菲茨杰拉德赞叹,三位物理学家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存在"提升至"人类可辨识的尺度",使其成为"可延展建构的技术基石"。菲茨杰拉德曾在1990年代参与竞争性研究团队。

83岁的克拉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研究,67岁的马丁尼斯任职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72岁的德沃雷同时任教于耶鲁大学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获奖者反应实录

诺贝尔奖公布数小时后,马丁尼斯的妻子吉恩对上门的美联社记者表示,丈夫尚在睡梦中毫不知情。她透露往年夫妻俩都会彻夜守候物理学奖结果,但后来觉得"睡觉更重要"。

这位新晋诺奖得主被妻子唤醒后回忆:"她说美联社要采访我。我隐约记得这周是诺奖揭晓时间,心里一合计就明白了。打开电脑查看2025年诺贝尔奖页面,果然看见我和德沃雷、克拉克的合影——当时整个人都懵了。"

克拉克直言自己"震惊到无以复加"。女儿来电祝贺时,他邮箱已被数百封邮件淹没。"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获诺奖,"克拉克称这是"人生最大惊喜"。

颠覆性价值何在

曾担任谷歌量子计算首席科学家、现共同创立Qolab公司的马丁尼斯强调,终极目标是实现量子计算——借助亚原子世界矛盾状态的超凡力量,实现运算速度与复杂度的跨越式突破。